这些歌曲有的是表达情感的,有的是警示的,还有的是甜蜜的“撒狗粮”式歌曲。听歌的主力群体,主要是15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波动阶段,很多人都在经历爱情的起伏。数据也显示,很多人搜索的关键词都与心动、分手等情感相关,就像奶茶店专门卖珍珠奶茶一样,观众已习惯并偏爱这些类型的歌曲。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爱情题材的歌曲制作成本较低,且能迅速获得回报,唱片公司自然更愿意投资这类作品。比如,歌曲《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能同时作为奶茶广告、电视剧插曲、KTV金曲和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大大增加其商业价值。数据显示,包含“爱你心痛”字眼的歌曲播放量,往往比其他歌曲高出30%,从商业角度而言,创作这些歌曲无疑是稳赚不赔的。
事实上,创作者也犯懒,音乐学院教授的很多创作课程,八成都教你如何写情歌。就像学做菜时,只教你炒土豆丝,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做这种菜。正如有位独立音乐人所言,写一首友情歌的时间,足够写三首失恋情歌,而且没人愿意听。
从社会现象来看,城市的孤独感催生了“精神外卖”文化。如今,超过六成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很多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每天回到空荡的出租屋里,听着《孤勇者》可能会感到沉重,反而像《漠河舞厅》这种带故事的情歌,就像是一碗深夜的泡面,能稍微填补心里的空虚。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流行歌曲的核心元素。老祖宗早就看明白了,《诗经》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从邓丽君到周杰伦,所有能走红的歌曲,几乎都离不开爱情的元素。创新并不是没有,但这类主题实在太能打动人心了。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与观众情感需求的共振。随着Z世代的文化自信增强、流媒体算法的优化以及创作技术的革新,爱情题材逐渐失去了浪漫的幻想感,变得越来越务实。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感逐渐降低,这也促使创作者开始创作更多关注自我情绪、社会情感和家庭情感等方面的歌曲。
例如,近年来古风歌曲、情绪发泄、关注宠物的歌曲逐渐走红,如《孤勇者》表达抗争精神,《少年》呈现成长的故事,《罗刹海市》带有情绪释放的特质,《壁上观》以敦煌文化为背景,而《土坡上的狗尾草》则写给宠物的情感。与此同时,关于压力释放、赚钱等生活主题的歌曲也逐渐吸引了大量关注,例如《来财来财》这类带有赚钱寓意的歌曲。
未来的音乐市场将呈现多样化的题材生态格局,除了爱情题材的垂直领域进一步扩展,还将更多关注社会情感、家国情怀等情感需求,创作者、平台和受众的协同进化将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大家怎么看这个现象呢?欢迎关注我“曲事”与我一起交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